身體痛到底該怎麼說?如何與醫生、物理治療師溝通 - 練健康
Phone

+02-25074196

Email

lkk@l-kk.tw

營業時段

一至五: 13:00 - 22:00 六日: 10:00 - 18:00

編輯/魏琪芳(大衛編)

先前我們已經透過一系列文章向大家介紹疼痛的類別,以及如何辨別各種類型的疼痛,那麼了解疼痛類型之後,就會知道該怎麼向醫生、物理治療師敘述了嗎?在講如何和專業人員溝通之前,先讓大家知道「結構性問題」和「功能性問題」的差異,如此可以幫助你就診時更順利喔!

看診的時候可以怎麼敘述跟問問題呢?相信大家從小到大都有許多看醫生的經驗,想要在簡短的看診、治療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懂得怎麼問問題還有敘述自己的狀況是相當重要的事情!今天要從兩大方向,也就是負責診斷的醫生,還有專精於治療的物理治療師著手,向大家分享溝通的小訣竅!

「結構性」VS「功能性」

簡單來說,身體組織有受損、發炎、感染等,就算是「結構性問題」,意思是身體真的有什麼東西出問題了,相對好理解、想像。

比較難理解的是「功能性問題」,但是其實很多人都遇過功能性問題。最常見的一種就是檢查不出來的腰酸背痛,肌肉都狀態良好,但是大腦使用肌肉的方式錯誤,所以導致某幾條肌肉痠痛,也就是先前文章都談過的代償(分布在主要作用肌肉附近的肌群也幫忙作用)。另外像是心理引起的疼痛也算是功能性問題。然而,實際上我們並不一定能把身體的不適簡單分成結構性問題還是功能性問題,兩者也可能互相交纏、暖味不清。舉幾個例子:

  1. 許多人都擁有程度不一的椎間盤突出,卻沒有任何不舒服。脊椎側彎也有相同的狀況,其實沒有任何疼痛,但是卻檢查出側彎。這就是很典型的結構上不良,不過一點也不影響功能。
  2. 常見的長期腰痛,但是經過各種檢查都找不到的原因,到處就醫尋求解決方案。結構上沒事,但是功能上有疼痛和活動的問題。
  3. 同時有結構性問題和功能性問題,兩者糾纏不清。例如,膝蓋疼痛,看了醫生後,確實有些問題也做了治療,可能還是不舒服,或是只好一半。表示同時有結構性與功能性問題,但兩者之間不一定有關係。

這是很多病患在就醫時感到很困擾的地方,通常會認為有痛就一定是什麼地方壞掉需要修理,但是有可能只是需要重新訓練大腦使用身體的方式就可以了。

可以把結構性問題和功能性問題當作一個光譜,醫生的專長比較偏向結構性那一端,而物理治療師比較偏向功能性那一端。

但這不是二分法,每位醫生可能會依照自己的興趣學習不同的醫學技能,讓自己有多項專長,可以在結構性與功能性的光譜上有較大的範圍,而物理治療師也是如此。

如何跟醫生說出自己的痛?

除了極少數的自費門診之外,在台灣的健保體制下,醫生平均只能花三到五分鐘去看一位病人。醫生最主要的任務是檢查是否有身體結構上的問題,以及確認疼痛是否為內臟疾病、免疫系統失調、癌症等狀況引起的,因為也許疼痛來源並不一定都是肌肉和骨骼。

然而,受運動傷害、慢性疼痛所苦的人,並不一定都是身體結構上的問題,有很多部分是屬於功能性,例如肌肉不平衡、姿勢不良、心理因素的疼痛等。有時候這些類型的病人會在看完醫生後覺得不太滿意,那是因為對於醫生的任務目標有錯誤的認知。

醫師的共通點是排除結構問題、分辨疾病類型、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注射,或是是否需要進一步影像檢查、開刀等。以下是幾點有關大家可以如何跟醫生描述症狀的建議:

一、直接、明確的告訴醫生你哪邊不舒服:

醫生的任務是檢查不舒服的地方,然後判斷其可能的原因和治療方式,同時看看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的存在。所以對醫生來說,哪邊痛就先從哪邊開始檢查吧!

二、什麼時候開始痛?怎麼開始痛的?

以打球而言,是在打完球才受傷的呢?還是前幾個禮拜某個時刻開始莫名其妙疼痛,時間點很重要。醫生可以透過一連串問題來確認很多事情,例如前幾週開始體重有突然往下掉,那很可能這個疼痛和嚴重疾病有關聯。如果很明確是運動受傷的,可能會詢問是被折到?還是被撞擊到?或許會用軟組織超音波掃描肌肉、肌腱、韌帶,看看是否還健全。

三、你的疼痛是什麼樣子?

這部分有助於醫生判斷你的疼痛到底是哪邊受傷,亦或是哪邊没受傷。例如可以說疼痛是刺痛?還是麻痛?還是痛一整片?又或是其他類型?是做某個姿勢會痛?還是無時無刻都在痛?這些對醫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訊息,例如某條肌肉受傷了,那很可能做相應動作的時候會比較痛。

那麼如果無論做什麼事都很痛,甚至休息睡覺亦同,很可能是内科疾病或是心理上的痛,這時候我們會希望先檢查看看有没有內科疾病的可能性。假設疼痛和問診、超音波掃描的結果對不上,接下來可能會朝功能性的問題去思考。

常見的案例是膝蓋不舒服,但是初步檢查時膝蓋沒有看到什麼問題,那也許和走路的步態、生活習慣、運動習慣有關係。

上面三點是最重要的部分,有助於醫生在短時問內幫你初步篩出一些可能的問題。接下來不是必要的問題,但有需要的時候醫生可能會詢問:

  1. 過去的病史、運動(傷害)史、工作狀態。
  2. 生活習慣、工作狀態。工作是否需要久站、久坐?有無過度使用手腕的問題等。這些都會對你的受傷、疼痛有所影響,例如廚師經常有過度使用手腕、手肘的狀況。
  3. 如果不是第一次為這個病痛看醫生,可能會問你之前的醫生有過哪些診斷?做過什麼樣的治療?效果如何?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有時候一個疼痛有數種不同的可能原因,醫生或許會先挑他認為機會最大的來治療。如果没有效,再嘗試别種可能性,因此過往的治療紀錄也有助於醫生做診斷。

請注意!上述的狀況很可能和你的就醫經驗相差甚遠。每位醫生的工作風格可能相差甚遠,有時候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位適合的醫生,願意去瞭解你的醫生比名氣更為重要。

怎麼跟物理治療師一起合作處理疼痛?

當醫生排除掉一些結構上的間題後,有可能會在醫院、診所遇到物理治療師。健保的物理治療師常常同時需要照顧多位病患,所以基本上請依照他們的指示和引導去做即可,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隨時跟他們說。接下來會把重點放在自費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因為他們有整整50分鐘到一個小時(註解1)的時間專注在你身上。

一、主要想處理的問題是什麼?

可以明確的表達哪邊疼痛,像是跑步的時候膝蓋會怪怪的、卡卡的;肩膀舉到某個角度就受限;肩頸、背部有一整片的痠痛,並且緊繃到無法低頭看地板等等。

二、什麼時間點會有不舒服的症狀?

是起床的時候特別不舒服呢?還是坐一段時間後腳會特別麻?什麼姿勢比較疼痛?這些對物理治療師來說都是很珍貴的訊息,他們可以判斷你的問題是椎間盤?還是肌肉?或是神經?還是心理層面的因素?

三、問題已經持續多久了?

是昨天剛扭傷腳踝呢?還是已經疼痛半年、一年了?這個有助於判斷你的問題處於急性期還是慢性期。

四、身體有沒有其他的病痛?例如慢性病,癌症、骨質疏鬆等。

由於癌症會導致身體有異常疼痛出現,病患若有癌症並先告知的話,治療師能協助判斷困擾病人的疼痛是否由癌症引起,或是身體功能性、結構性的問題。

「骨質疏鬆」在一些治療技術的操作上是禁忌症,或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項,如果能事先告知治療師,可以避免治療意外發生。

五、曾經做過哪些治療?

不同的治療都可能在身體上留下痕跡,進而影響身體。對物理治療師來說,做過什麼樣的治療並不只是排除問題根源的可能性,而是也把它當成身體的歷史來看待。

六、希望恢復到什麼程度?

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對醫生和物理治療師來說,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完全健康。

只要生過病、受過傷,以及多少會有的不良生活習慣,造就每個人身上都會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毛病。因此醫生與物理治療師並不是為了把全部的問題都搞定。

明確表達自己想解決哪一個問題,期待有什麼樣的結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例如,當你受傷需要治療時,你希望能夠應付日常生活就好了呢?還是預計規劃要去參加馬拉松?不同的目標會有相應的治療方法與時程。

註解1:多數物理治療所採50分鐘或1小時計,少部分以半小時為單位。就診前務必查詢清楚喔!

參考資料:

好痛痛醫療資訊站著:《好痛痛——醫師、物理治療師、教練聯手救治你的運動傷害》(台北市:深石數位,2019)。

延伸閱讀:

Recommended Articles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