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要動」已經變成口號掛在眾人嘴邊,可是能確實奉行者有限。
劉大哥一直知道自己腸胃吸收較差,肌肉生成也較慢,數年前一次感染A流,生病一周消失的大腿、屁股肉,用了半年認真吃才長回來,那時就有想過該鍛鍊一下了,否則年紀愈大流失愈快,但是現代人的忙碌生活下,想的總比做的多,鍛鍊的想法又被耽擱下來。
我們老了真的能輕鬆環遊世界嗎?
2016暑假劉大哥到了喜馬拉雅山群裡走走,雖然每天晚上休息時的按摩免去小腿抽筋之苦,但是肌肉質量不足是騙不了人的,身體疲累時,小小的高度差就會走不穩、甚至失足跌倒,最後一天連續跌倒三次,終於再度萌生該鍛鍊的念頭,擔心自己以後沒有病本。
劉大哥以自身經歷分享上課過程且努力不懈的訓練
去年在下公車後赫然發現離家五分鐘的地方就有健身房,立馬預約體驗,體驗後也立刻購買教練課程,單純的環境,有專業教練的引導、督促,運動時再累都很安心不會受傷,想偷懶時也會有人善誘鼓勵。
剛開始上課時高腳杯深蹲只能做10KG 10下
如果繳了學費就可以擁有結實的身材,大概沒有人不上健身房。還好有另一半和教練的叨念,不然誰會喜歡訓練後隔天拖著酸痛的肌肉繼續忙碌工作呢?能夠不勤勞的堅持一年半,有太多天時地利人和了。
大家都希望善終,不要拖累家人,但是在生活上行有餘力時,願意為自己年老的健康付出多少心血?爬山、健行都是好運動,但是透過有科學依據的重訓,提升不少效率。剛開始的高腳杯深蹲、硬舉,前三個月得到的身體回饋只有非常酸痛,好不容易恢復了,奇怪,又到一周訓練日,不過,慢慢的學會在生活中拿重物的施力方式,相對也更注意飲食,睡覺時小腿抽筋的次數減少,上下樓梯膝蓋的不適感也漸漸消失,肌肉生成好像沒有那麼快,但至少勝過肌肉流失。
半年後習慣了每週一次的訓練,練習後的酸痛縮減到三天,雖然體重、體脂沒有改變,但體態變好也是看的見的收穫。一年後好像會對超過一周沒訓練感到愧疚,畢竟有年紀了,訓練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有連續請假,再次上課表現必定比之前差,倒不是為了追求什麼,單純不希望被打回原形,老了沒有自己活動能力是讓人悲傷的,生活品質會降低很多。
後來五月疫情大爆發,暫停數月,八月底重新開始,雖然退步一些,也時常喘噓噓,好像比最一開始踏入健身房時還容易往前,終於背部、臀部長了一點肉,練習完從B1要上一樓腳沒那麼沉重、距離沒有那麼遙遠,就等恢復出國旅行的日子重回喜馬拉雅山驗收。
一周訓練一次,深蹲從10KG進步到60公斤,硬舉從12KG到50公斤。
對多數人而言,訓練,有好教練才能事半功倍,否則,藉口將穩坐教練之位。會因為腦內啡而運動上癮的,少數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