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康復後訓練案例分享|85歲王阿公|中高齡肌力訓練
85歲的王阿公曾經中風,導致走路會有點搖晃不穩,以及阿公右腳偶爾也會不太舒服,在女兒的鼓勵下,阿公決定每週來練健康訓練。

藉由循序漸進及規律的重量訓練下,王阿公現在走路不需用拐杖,精神更好,動作更俐落有力,表示來到練健康,深深感受到自己的身體越來越進步。

王阿公訓練內容及注意事項完整說明影片:
中風康復後的肌力訓練前,你該知道的注意事項
不同中風病患在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動作能力的差異非常大,建議先進行完整的評估,包含醫療專業人員的理學及功能檢查,了解需要注意哪些症狀,才能在安全的情況下增加生活自理能力。
動作恢復層級表 Brunnstrom stage
在訓練前,需與物理治療師或教練告知並討論患者目前狀況處在以下量表的哪一階段,才能做接下來的訓練安排:
分級 | 模式 |
1 | 無力被動動作下無或一點阻力沒有自主動作 |
2 | 出現痙攣(備註1)協同動作模式出現(備註2)上肢通常會先產生:肩胛骨後收 肩外展和外旋 肘屈曲 前臂旋後 手腕和手指屈曲 下肢通常會先產生:髖伸直內收及內轉 膝伸直 踝蹠曲及內翻 腳趾彎曲 被動協助 |
3 | 痙攣增加可以自主產生協同動作模式 |
4 | 痙攣減少可能可以在協同動作模式下產生複合性動作(例如:上肢戴帽子) |
5 | 痙攣持續減少到幾乎沒有阻力在痙攣持續減少的情況下,自主做出複雜性動作 |
6 | 幾乎沒有痙攣產生動作速度快,可能產生些微痙攣症狀協同動作不會阻礙動作表現 |
備註:
- 痙攣:肌肉不自主地持續收縮,造成肌肉僵硬及緊繃。
- 協同動作模式:身體產生中風後痙攣症狀的初始動作,是由自主努力和反射產生,會有多關節同時產生動作。
- 手部的精細動作分級與上述會有差異。
補充:教練需注意的其他書面資料
- 基本資料(出生年月日、身高、體重等)
- PAR+Q
- 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暨巴氏量表(病患需要申請)
- 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
- 健康功能附表
- 巴氏量表
中風後肌力訓練內容:
根據上述諮詢以及醫療評估後,在確認中風患者日常動作沒有誘發過多肢體張力的情況下(至少動作恢復層級到表上的第四級)以及具有抓握能力,及其他評估如:上下樓梯、如廁、上下床以及行走能力等等。透過瞭解生活習慣與需要協助的程度來決定接下來的動作評估。
評估內容:
而評估結束後,針對評估結果告知學員以及家屬評估結果以及相對是否與平常表現相符合。針對評估結果進行運動處方的設立。運動處方的設立原則必須與原本的評估相符合。須考量到學員的肌力與耐力和日常動作需求。
- 日常生活能力
- 舉手能力
- 抬腳能力
- 行走能力
- 行走穩定度
- 行走速度
- 行走步幅

針對目標而設計運動課程,在動作中最重要的是注意動作是否穩定以及沒有誘發身體張力。並且在動作過程中確認是否有往健側偏移的情況,代表患側(偏癱側)沒有完整使用到肌肉力量。如果發生此情況需要將動作調整更簡單的動作,例如:
- 肌力訓練
- 握把深蹲
- 高腳杯椅上半蹲
- 六角槓硬舉
- 壺鈴硬舉
- 滑輪下拉
- 坐姿啞鈴肩推
- 核心訓練
- 鳥狗式(簡化)
- 死蟲式(簡化)
- 側橋式
- 橋式
- 動作控制訓練
- 步行訓練(改變身體重心)
- 單手農夫走路(外在阻力改變身體重心)

來源:
- Shah SK, Harasymiw SJ, Stahl PL. Stroke rehabilitation: outcome based on Brunnstrom recovery stages. The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 of Research. 1986 Nov;6(6):365-76.
- synergy patterns. (n.d.) Medical Dictionary. (2009). Retrieved June 15 2022 from https://medical-dictionary.thefreedictionary.com/synergy+patterns
- 台灣腦中風學會(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3)
- 2021年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 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 (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getfile.php?)
- Brunnstrom’s Stages of Stroke Recover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WO8g0S5I)
- 醫聯網(https://med-net.com/CMSContent/Content/945)
- 胡名霞教授(物理治療動作控制作者)